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列表

【母亲河畔的中国】绳网之乡李庄镇:“网”住致富新密码

来源:    时间:2021-10-21 09:33:40

  鲁网10月20日讯(记者 张小南 摄影记者 张慧敏)“叮咚、叮咚……”随着淘宝下单的提示音,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南北李村的男女老少们便开始忙活着将编织好的绳网装箱发货。10月20日,“母亲河畔的中国”主题活动(山东站)采访团来到绳网之乡、中国淘宝镇李庄镇,探寻李庄镇的致富密码。

  一朝创新,传承300年的皮货变致富“网”

  走进李庄镇南北李村,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一座座砖瓦房并排矗立,不断传来机器轰鸣声,家家户户正忙着绳网生产。记者在惠民县曲张社区电商服务点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坐在门口对绳网进行修补和穿边,服务点内还有6、7位70岁到90岁老人正在制作彩色绳网。

  南北李村坐落于黄河岸边,有180余户585人,耕地只有400余亩。由于人多地少,农业收入有限,为改善生活条件,村民们开始做生意。最初是卖皮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绳网,源头就是这皮货做的车马挽具。后来村民在外跑得多了,见识也逐步增加,发现了致富的新道路——绳网。随着做绳子的村民越来越多,原材料需求也不断增加,开着车到村里买货的人也多了起来,但狭窄的土路成为制约。为了加快发展,村“两委”主动帮助联系原材料,并拓宽村内道路。自此,绳网生意不再是村民补贴家用的副业,而是主要经济来源。

  “我织这个得有60来年了,一天能织一两个网子,一个月能赚700-1000块钱。”90岁的巩祥美老人正手工遍织着绳网。

  南北李村只是李庄镇绳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把广大从业者从各村吸引出来规模发展,李庄镇党委政府不仅制定优惠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建设绳网园区、引进外地技术...李庄镇通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双轮驱动”,让该镇绳网业由原来单体分散的小个体经营逐步发展为群体集中的大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增粗、变壮。

  绳网网上卖,产业创新带来更高收益

  “一开始我们只是把绳网销售给五金市场,资金流转周期长,市场前景不广阔。”博纳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方震告诉记者。

  随着电商的逐步兴起,新生代绳网从业者开始试着把绳网放到网上去卖,通过直接与消费终端的对接交流,李庄镇的绳网从业者们看到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为满足和适应这种个性需求,催生了绳网的定制化生产,通过这种定制化促使绳网产品由原来单一的安全、防尘网逐步开发出防护、装饰、攀爬网等等,变得多样化起来,目前已形成了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由原来建筑业专用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原来的瓶颈被打破,一个绳网产业的巨大市场也由此慢慢打开。

  为把电商产业做大,李庄镇镇委镇府因势利导,2015年,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电子商务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推进全镇的电商工作。并成立了电商和体育绳网2个协会,每年都组织多次电商培训,打通镇村两级物流,多措并举带领全镇群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推动绳网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实现了更多的就业。六、七十岁觉得在家闷得慌的老太太,家有上学娃娃需要照顾不能按点上班的年轻妇女,甚至腿脚不便身体有残疾者,只要想干都可在家门口电商户的加工点实现灵活就业。

  李庄镇雄厚的传统绳网产业为互联网的引入、电商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沃土,互联网的应用、电商的壮大又反过来为绳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双网的这种融合发展,互促共进,让全镇人民走上了小康路。目前,李庄镇成功培育21个中国淘宝村,数量居全省第三;自2017年李庄镇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淘宝镇,跻身中国淘宝村发展联盟,绳网电商数量达到3000多家,全镇绳网产业线上年交易额达25亿元。

  “网”出脱贫经验,足不出户奔小康

  看似不起眼的绳网今年上半年已经给李庄镇带来近百亿元的产值,并且畅销70多个国家。李庄镇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绳网产业基地,年产绳网120万吨,去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辖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760余家,绳网加工业户3800余户,从业人员7万余人,绳网产业市场份额已占全国的80%。据不完全统计,该镇通过绳网产业带动全镇及周边县镇共7.3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奔小康。

  近年来,李庄镇以绳网为核心,延伸内外链,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李庄镇创建产业+电商+扶贫加工点等模式,先后建立产业扶贫项目13个,其中镇级实施项目10个,县级统筹实施项目3个,共投资1442万元,年收益约150万元,项目收益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村内公益事业,自年初以来,已发放项目收益41280元。

  同时,李庄镇结合本地实际,在全镇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一个领导小组、行业部门牵头的六个工作专班、以帮扶工作为中心的N个工作单元的“1+6+N”闭环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实现相关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在这里干了三年多了,每月4700,人家年轻的都挣到6000多,年纪大点了在家门口方便,家里有啥事也不耽误,挺好的。”该镇盛旺庄50多岁的王祖敏笑盈盈地说。 【编辑:陈文韬】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服务网 版权所有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邮箱:58 55 97 3@qq.com